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校務研究辦公室電子報 第4期 2019.12

電子報
2019.12 vol.04
 

line

pic主編的話

        從T世代、π世代到近年興起熱烈討論的斜槓(Slash)青年,知識不再侷限於單一領域,而是轉向多元領域開展,同樣地,人生的工作選擇也變得多樣化,更有彈性。因應這樣的趨勢,教學掀起了跨領域風潮,跨領域課程的推動不僅呼應了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同時也是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的亮點,從教育1.0到4.0,學習不再侷限於教育場域,而是走向高度客製化與個人化,每個人透過不同的管道,連結不一樣的學習社群,成為終身學習者。因應社會發展與跨域人才的需求,過往以單一科系傳授的知識已不足以應付未來社會需求,傳統以系為主之開課方式,讓師資及課程受到侷限,不易發揮知識系統整合的效益,也失去培養學生跨域學習的機會。
        大學的本質在於培育人才,本校在107年積極推動以議題導向的跨領域共學群課程,以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或情境,讓不同領域的教師共同授課,兩至三領域的老師共同上課,讓學生看到不同領域的老師激盪出智慧的火花。共學群的核心精神不是以教師為中心,亦不是以學生為中心,而是師生互為中心,透過討論互動的過程,培養其核心素養,觸發學生興趣探索,強化跨域引導的功能。因此,本期電子報將探究本校教學的現況與亮點,並且檢視在世界大學排名上,本校教學的表現。當期焦點著重共學群的探討,什麼樣的孩子會修習共學群,修習後的表現及修習後學生對共學群的看法。最後,透過網路媒體瞭解以文字探勘的方式瞭解社會大眾對於跨領域的態度與想法。
 
國立中山大學校務研究辦公室  敬上
TOP

line

pic世界大學排名—中山大學教學面向的表現

        教學為教育的手段,亦為世界上所有大學的主要任務之ㄧ。世界大學排名的機構均深諳此道,因此教學(teaching)亦佔了大學排名的一部分(表一)。在本校參與的世界大學排名中,QS與THE針對教學面向給予ㄧ定的權重,並且使用數個指標進行評斷。
世界大學排名「教學」所佔指標與其權重
        在QS排名上,教學面向所佔比例為20%,所評估的指標為「師生比」。無庸置疑的,每位學生能分配到的教師比例越高,將可獲取的教學品質越好,QS認為應納入講師、導師、博士級研究人員等,因為每位成員(faculty)均能分擔教師教學或研究上的負擔,而減輕的負擔應要能反饋至學生的學習上。因此QS之師生比定義為學校成員人數/學生人數,而其學校成員則包含了教授、講師、導師與博士級研究人員。
        在THE排名上,教學面向所佔比例為30%,共包含了5個不同的指標:「教學聲譽調查」、「師生比」、「博士生/大學生比」、「學位授予數/教師數比」與「機構教學收入」。THE調查學校在教學上的聲望,依照學科和地理位置進行加權;另外,THE亦認為研究生於畢業後所需的就業力培養與發展均需優質的教學環境,因此高比例的研究生能反應出高品質的教學。除此之外,THE亦納入與QS相同的指標,師生比與機構教學收入,作為教學品質與學習環境的指標。
        本校最新在世界大學排名上的表現是QS排名410名,THE排名為879名。在教學方面,QS排名為428名,與QS世界大學排名結果相去不遠;在THE排名則為661名,優於THE世界大學排名。另外發現本校的教學表現在所有衡量指標中表現中規中矩,並無太大幅度的成長與跌幅,進一步探討可能的原因為,臺灣的大學內部人員的組成相對穩定,尤其是國立大學,較不容易有大規模學生或教師人數的浮動,因此世界大學的排名,在員額固定的前提下就已大致底定,唯一較容易透過努力而成長的「機構教學收入」指標僅佔2.25%。有鑑於此,在現行各排名機構評估教學表現的指標維持不變的情況下,並不容易在教學面向上取得大幅度的排名優勢。
TOP

line

pic當期焦點:共學群的推動與成效

        本校自107年度起,在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的支持下,教務處以跨學科人才的培育為目標推動共學群,期望學生依興趣由不同議題導向的跨領域共學群及整合學分學程(15學分)或微學程(9學分)課程培育跨領域專長。學校現有共學群包含「ORCA(虎鯨)-STEAM」、「海洋生物資源」、「永續生態」、「高雄學」、「PM2.5氣膠,環境與生活」、「沉浸式體驗」、「表達藝術與高齡照護」、「食品安全」、「跨文化人文思潮與美學」、「產業導向與在地創生」、「金融科技」、「半導體電子」、「人工智慧物聯網」、「跨領域智慧製造」、「智慧城市與智慧運輸」及「多元文化與社會創新」等共計16個。107學年度上學期共學群修課人數共1,743位,佔中山大學上學期人數的18.49%;其中大學部4,726位學生中有1,298位(27.47%)參與共學群學習,以大三比例最高(34.89%),其次為大四(35.57%)、大二(28.81%)、大一(13.74%),推廣效果有目共睹。為瞭解學生對於共學群的想法、態度及修習共學群的成效,本期電子報試圖回答三個問題:1.何種特質的學生會修習共學群;2.修習共學群課程是否能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有所助益;3.學生對於共學群的態度為何。
        為了調查何種特質的學生會修習共學群,校務研究辦公室整合校務研究資料庫之學生學籍資料與大學生學習成效調查(COLA)的資料,使用的數據源自於有填答COLA的學生。調查的面向包含學生背景資料、學生入學前表現與對學校的歸屬感等。COLA的數據為在學生選課之前蒐集,因此可藉由了解修課學生的特質與其表現,進一步推論何種學生會修習共學群。在背景變項的調查上,初步發現父母學歷、家庭年收入與經濟來源有所關聯。如圖1所示,家庭父母年收入小於115萬的學生,修課比例較高;修課與否與父母最高學歷無明顯關聯;在學生生活經濟來源顯示,獲獎助學金支持的學生,有較高修習共學群的比例。
不同年收入、父母最高學歷與經濟來源修習共學群人數比例
        在學生入學前表現的關聯度上,分析了學生高中學業成績與通過英語證照的數量,結果顯示(如圖2),高中學業成績在20-50%的學生修課比例較高;通過的英語認證數量越多,修課比例亦越高。除此之外,分析學生對學校/學系的志願序與修習共學群的關聯度,結果顯示(如圖3),不論是學校還是學系,在第三志願序之後的學生修習共學群的比例較高,顯示前三志願之學生對於修讀學系有高度之認同故專注於專業課程之修習。最後,亦探討了修習共學群的學生與對學校歸屬感的關聯,結果顯示修習共學群的學生其對學校的歸屬感(3.34)較未修習共學群的學生(3.29)高。
不同高中學業成績與通過英語認證數量修習共學群人數比例
 
不同對學校/學系志願序修習共學群人數比例
        在初步探討何種特質的學生會修習共學群課程後,本期亦探討修習共學群對學生的影響,以了解修習共學群學生的學習成效。本期調查學生專業必修成績以探討學生的學習表現,並且探討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情況。
        考量COLA所蒐集的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均為二年級以上學生才填寫資料,因此本期所調查的範圍為大三與大四學生。以大三學生來說,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的結果如圖4所示,修課前未修習共學群的學生其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均較修課的學生高;但在修課結束後,修習過共學群的學生其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的成長幅度較未修習共學群的學生大,並且超越未修習的學生。
大三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修習共學群前後之變化
        大四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變化情況與大三學生類似。圖5為大四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情形,修習共學群的學生其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情況之成長幅度均高於未修習共學群的學生。
大四學生修習共學群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情形
        學業成績表現部份,本期調查專業必修平均成績。結果顯示(如圖6)學生不論是否修習共學群,學業成績均隨著時間而增長,然未修習共學群的學生成長幅度較高,但是修習共學群的學生學業成績均較未修習共學群課程的學生佳。
大三及大四學生修習共學群對專業必修平均成績的影響
        在瞭解何種特質的學生會修習共學群與修習共學群後學生的學習成效之後,亦收集了學生對於共學群課程的建議,該意見調查表共包含九道試題,分別測量對課程的理解、態度與能力培養三個面向。學生在三個面向上分別可以得到5點計分的3.28、3.31與3.21。顯示對於這三個面向,學生均傾向同意認為共學群能提供正向幫助。除此之外,在427份問卷調查中,共有19份的質性意見回饋,其中包含正向回饋9筆、對課程的建議10筆。在正向的回饋上,包含授課認真、內容豐富與對教師的肯定;在課程的建議上則包含課程內容(希望多舉例)、呈現方式(板書字體加強)與課程進度(希望課程進度加快)等。相關的建議將反饋至課堂教師,期能增進課程的品質。
 
結果與建議
        本期校務研究電子報藉由上述三個問題檢核本校推廣共學群之學習成效,並調查學生對於共學群的學習態度。在經過COLA系統的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後,初步調查發現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高中學業成績、通過英語認證數量、高中學業成績及對本校的歸屬感與志願序,均為潛在學習共學群的影響因子。共學群修課人數已占總學生數量的四分之ㄧ,若欲增加修習共學群學生的比例,則可根據上述修課學生的特徵擬定相關推廣策略。此外,雖然107學年度的修課資料顯示約有近三成的大學部學生修習共學群,且顯示大三、大四學生有近四成修習課程,然而這些學生接近畢業時程,加上所讀科系的必修學分繁重,未必能順利完成共學群的學分要求,進而影響對於共學群的學習成效評估。建議行政單位及學術系所單位可於新生訓練報到或是導師時間強化對於共學群的宣導,讓學生能及早安排規劃自己的學習路徑。
        在修習共學群的學生其學習成效的調查上,可發現修習共學群的學生其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均較未修習的學生成長幅度大。雖然學業成績的成長幅度未如預期,但學習成效,並不宜以學業成績單一指標來評量。舉例來說,一般普遍認為學生的高中成績與大學的學業成績應該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圖7的左半部可以明確發現高中名次較高的學生其學業成績較高。然而對於修習共學群的學生而言(圖7的右半部),僅有高中成績排名前50%的學生修習共學群之後其學業成績有明顯的提升,但高中成績後50%的學生修習共學群後,學業成績反而較修習前退步。因此,如僅以學業成績做為單一指標,則共學群對高中成績排名較前的學生學習成效增長較為明顯,但對於排名在後50%的學生為何會有負面效果則有待進一步探討。
高中畢業成績與修習共學群當學期前後學業成績變化趨勢圖
        在共學群推廣效益之分析上,由於目前僅有一學期的完整資料可供分析,加上對共學群所蒐集的資料有限,因此,共學群的成效評估仍待授課教師們依據實際狀況,建構多元評量指標,作為學生學習歷程中素養能力的檢核,以確認學生能夠對所學的概念運用自如。考量共學群的目的並非僅追求學業成績上的進步,亦包含了學習動機與態度的培養、專業素養的增能與跨領域興趣的探索等部份,本期僅就學習的認知、情意兩部份進行初步探究,後續仍需進行更完整的資料收集,方可更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共學群對於學生學習效果與幫助。此外,共學群的原始目的為培養學生對議題導向的跨域能力,建議教務處宜妥善規劃共學群之議題,並建議學生修畢既定學程後,可於其畢業證書上註記其所修習之共學群,加值學生學歷以提高學生修課之誘因。
TOP

line

pic校務研究資訊系統平台議題模組的介紹—「跨領域」文字探勘

        本校受惠於高教深耕計畫補助,近年來積極推廣跨領域學習課程與共學群。為了探索跨領域課程與共學群的效益,本校自今年初起開始調查課程推廣成效、學生對跨領域課程之態度與探究該類課程在學生學習成效上的幫助,同時將分析結果提供予業務單位,並同步刊登於各期電子報上分享成果。為了瞭解不同族群對於「跨領域」會想到的關鍵字,本期選取在網路世界上較為流行的Dcard與PTT相關版面的文章進行文字探勘分析,並將結果以文字雲的方式呈現,讓使用者能初步瞭解在網路上提到「跨領域」,網友們最常出現的關鍵字。議題模組已上傳本校網頁,詳細路徑如下:中山大學首頁>行政單位>校務品質保證中心>校務研究辦公室>校務研究資訊系統平台>公開資料>議題模組(如圖8所示)。
跨領域文字探勘議題模組所在位置
        跨領域文字探勘議題模組以文字雲的方式呈現(見圖9),在文字雲中,越常被提到的關鍵字字體越大,顏色越深,亦即越容易被使用者看到。在文字探勘的過程中,本校刪除一些語助詞以及在特定網站上會使用到的編碼語既定格式,如「發信站」、「批踢踢」、「Null」、「ic_insert_link_white」與「none」…等,以排除網路平臺使用所造成的干擾。在文字雲的呈現上,為了使版面較為簡潔清晰,出現頻率高於50次以上的關鍵字才納入文字雲中。
跨領域文字雲
        此議題模組亦提供不同來源的文字探勘分析結果。在圖9的右側有一下拉式選單「網路社群來源」,共包含「All」、「dcard」與「ptt」三個選項,使用者可選取欲調查的網路社群來源。同樣的,此議題模組亦支援圖片下載功能,操作步驟為:(1)點選圖片下方「Download」按鈕,(2)選取欲儲存之檔案格式(僅支援PDF檔與image檔),(3)在跳出對話框之後,依需求選取設置,最後點選「Generate」按鈕,(4)在檔案完成後,再度點選「Download」按鈕,即可完成下載。
 
結論
        文字探勘的呈現方式包羅萬象,文字雲為近年來受到歡迎的一種呈現方式,從圖9可輕易發現「大學」、「領域」、「課程」與「學分」等非常明顯的關鍵字,而這些關鍵字確實都與跨領域的內容息息相關。此次文字探勘分析中,出現的關鍵字較多著重於課程、學制與畢業相關的關鍵字,顯示網友對其有一定的關注,然此結果亦顯示網友們對於跨領域的討論較少連結到其內涵與精神,如「整合」僅出現68次。然而此結果並非表示網友們對其並不感興趣,可能的原因亦有多種可能,諸如:對網友來說「跨領域」這個詞本身已足夠白話,並無討論的價值、關於「跨領域」內涵的討論可能橫跨多個概念相同但是不同內容的關鍵字、或是網友對其內涵的討論並不願意放在公開平臺(僅存放在私人空間)等。換言之,文字雲雖然呈現的方式有其獨特性與優勢,卻仍有其限制。
        本期校務研究辦公室初步提供一個文字探勘的案例,讓使用者能一窺在網路使用者對「跨領域」的樣貌,亦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使用者可隨時檢閱,不但盡到校務資訊公開的責任,亦期望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期待能提供往後在議題的延伸與發想上有更不一樣的角度。
TOP

line

picIR近期活動

嘉南藥理大學舉辦「108年度校務研究講座暨成果展」
  • 時間:108年10月25日(五)
  • 地點:嘉南藥理大學
  • 主題:相關資訊
 
南華大學舉辦「校務研究暨學生學習成效研究成果分享會」
  • 時間:108年10月29日(二)
  • 地點:南華大學
  • 主題:相關資訊
 
中山醫學大學舉辦「108年校務研究成果分享會」
  • 時間:108年10月29日(二)
  • 地點:中山醫學大學
  • 主題:相關資訊
 
弘光科技大學舉辦「投稿x排名x學術能見度全面提升 校務研究論壇」
  • 時間:108年11月04日(四)
  • 地點:弘光科技大學
  • 主題:相關資訊
 
中臺科技大學舉辦「校務研究專題演講—校務DIRM應用模式」
  • 時間:108年11月13日(三)
  • 地點:中臺科技大學
  • 主題:相關資訊
 
國立中央大學舉辦「校務研究圓桌論壇暨海報競賽—校務治理與學生就業力」
  • 時間:108年11月20日(三)
  •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
  • 主題:相關資訊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舉辦「校務研究IR創新成果分享會」
  • 時間:108年11月21日(四)
  • 地點: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 主題:相關資訊
 
中國文化大學舉辦「2019校務研究與卓越經營研討會」
  • 時間:108年11月26日(二)
  • 地點:中國文化大學
  • 主題:相關資訊
 
國立政治大學舉辦「校務研究的實踐與未來展望」
  • 時間:108年11月28日(四)
  •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
  • 主題:相關資訊
 
崑山科技大學舉辦「校務研究新議題-翻轉電競教育新思維研討會」
  • 時間:108年11月28日(四)
  • 地點:崑山科技大學
  • 主題:相關資訊
 
國立屏東大學舉辦「日本關東地區校務創新經營暨校務發展策略交流分享會」
  • 時間:108年11月29日(五)
  • 地點:國立屏東大學
  • 主題:相關資訊
 
國立陽明大學舉辦「校務研究專題演講—DSS:資料驅動的校務決策支援模式」
  • 時間:108年12月06日(五)
  • 地點:國立陽明大學
  • 主題:相關資訊
 
本校協辦「2020臺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會員大會暨研討會」
  • 時間:2020.01.15(三)
  • 地點:國立中山大學光中廳
  • 主題:相關資訊
TOP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給LINE好友 !

發佈單位: 校務研究辦公室
瀏覽數: